【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中医药现代化,创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几千年来在保障和维护人民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院士高端科普”栏目,邀请各领域院士就我国当下热点科技问题给予权威解答,服务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提升科研科普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科普力量。#千万IP创科普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几千年来在保障和维护人民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医药的发展更是整个医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健康中国的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以疾病诊疗为中心的模式,转而强调大医学、大健康、大卫生的理念。这不仅仅意味着我们要把生病的人治疗好,更重要的是要让健康的人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生小病。这一理念与中医药“上医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体现了我们对健康概念的深刻理解和转变。
在追求健康中国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重大的慢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等,严重危害着中国人民的健康。另一方面,新发突发传染病如新冠疫情的暴发,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统计,到2023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已经占到了总数的21%,到2035年和2050年,这一数字将分别达到4亿和5亿。在老年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失能失智、心理问题以及慢性疾病,这进一步加剧了健康中国的实现难度。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提高。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我国90%以上的知识产权都来自国外,例如新药,这不仅导致新药价格高昂,而且在使用上往往存在滞后性。人民群众的健康等不起,我们需要更加快速、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这方面,中医药具备绝对的优势。中医药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原创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医学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学科交叉。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和瓶颈性问题。同时,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学科交叉,通过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学与光学、电子、纳米技术、新材料、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我们可以极大地提升中医药发展的空间和水平。
为了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我们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医学问题就像一座冰山,我们现在对它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水面上的这一部分。通过病人的主诉、一系列的诊断指标以及我们的望闻问切等手段,我们可以确定一个临床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然而,对于水面下那个巨大的冰床,我们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揭示疾病的本质和机制,从而找到更加特异性、对症的治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有几个前沿的科技领域值得我们重点关注:一是生命组学,它决定了我们的生长发育、衰老以及得病的易感性、治疗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等;二是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很多有效的中医药活性组分可以调节干细胞,促进组织器官的替代和修复;三是新药研发,我们需要更多的新药、疫苗和抗体来治疗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四是精准医学,它希望每个治疗都应该是个性化的,这与中医的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念不谋而合;五是现代医疗装备,它正朝着数字化、遥测化、微创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六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它们将改变当前的医疗模式,为我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中医药产业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科技发展的动力都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化、中药的现代化以及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等。然而,中医药现代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基础理论如何与现代科学对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当前需求以及加强中西医结合等。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多方的支持和努力。政府监管机构、科研人员、医疗机构、企业产业、公众和媒体以及每个在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的践行者都需要共同努力。
我相信,通过科技创新的助力,中医药将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飞跃。这将推动中医理论和技术的创新、重构产业链并实现产业高端化、促进中医药研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以及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在第二届中医药产业生态论坛中的分享,光明网记者张梦凡整理)